本站二维码
本站二维码
English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专栏
综改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改方案 > 正文
关于印发《jxf2023官网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31日 16:53来源:点击:


 关于印发《jxf2023官网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

 

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提高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学校经认真研究与意见征求,制定了《jxf2023官网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jxf2023官网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jxf2023官网

20201228

 



 

jxf2023官网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基本情况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十八大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工作主线,以“改革分类培养模式,构建质量保证体系”为抓手,坚持“优生、优育、高水平、国际化”的工作方针,加强内涵式发展,质量意识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各项改革成效显著。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涵盖工学、理学、军事学、管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涵盖电子信息和机械2个类别,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涵盖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理学、军事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涵盖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金融、翻译、应用统计、工程管理等。目前,校内专任博导579人,兼职博导150人,硕导1480人,企业导师853人。在校研究生14762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441人,博士研究生2406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15人。

2020年学校博士研究生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544人和4205人,较2017年(博士37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213人)分别增长了47.0%30.9%。在培养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学校研究生教育在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方面仍存在差距,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问题与难点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高,培养条件有限,研究生待遇较低,一定程度制约了优秀生源的吸引和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教”与“育”的关系研究生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量不足、质不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度有待继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质量有待继续提升,对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有待进一步强化,科研训练和对研究生科技报国理想的塑造有待进一步融合。存在部分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不高、情感不深,价值取向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社会责任感不强,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意识不强。

(二)“研”对“研”的支撑科研对研究生教育支撑度不够,体现在科研成果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体现度不够,课程数量少,陈旧内容多,课程体系对研究生科研和职业发展需求支撑不足,存在研究生科研和就业需要掌握的部分专业知识在课程体系中没有体现的情况。拔尖人才培养未成体系,研究生依托国家、国防和行业企业重大、重要科研项目选题的比例较低,高水平创新成果产出少,获得应用并产生影响的成果少,特别是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标志性、具有引领作用的成果少,对科技前沿、关键领域的把握能力有待加强,学术志趣、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未被充分激发,综合素质和学术视野有待提升和拓展。科研经费对研究生教育投入少,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与实践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研究生生活条件和津贴待遇有待提升。

(三)“校”与“企”的协同现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协同育人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导师、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校企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校内导师对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参与度不够,责任心不强。校外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及时、不到位,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的责任心不强。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目标不相匹配,育人用人各方利益难以协调统一,产教融合长效合作模式和机制有待深化,产学研热闹开始,冷态结束,实质性交叉融合少。

(四)“导”与“用”的关系。研究生导师对“德育为先、创新为重、全面发展”育人理念的认知需进一步提升,对全方位立德树人职责需进一步落实。研究生导师存在只用不导的现象,简单使用,没有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导师对育人责任认识不足,还存在把学生当简单劳力使用的现象,做项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统一,第一责任人认识不到位,与学生交流少,指导少,关爱少。

(五)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研究生学位成果形式单一,唯SCI论文的评价方式不能体现多类型(学术型和专业型)、多层次(博士和硕士)、多形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多元特征,全方位多元化精准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学位授予标准的针对性、科学性不足,未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确立精准评价标准和方式,不同类型学位成果评价标准距“注重质量、多元评价”还有差距,小同行评审制度有待完善。优秀学位成果奖励机制和创新性研究资助机制不完善,不利于引导研究生潜心开展高水平创新性研究。

(六)“量”与“质”的关系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增长,如何在数量增长的同时,确保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体现在入口生源质量、过程培养质量、出口学位质量等方面。入口生源质量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自2014年教育部研究生推免政策放开后,受学校层次、所处地域、奖助金、住宿条件、科研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学校接收优秀推免生比例下降,特别是本校优秀生源流失严重,对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出口质量形成巨大压力。研究生数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学校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管理人员数量和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场地、实践环境及生活住宿等方面资源匮乏凸显,吸引优质社会资源共同办学、协同育人力度有待提升。另外,学校学科面较窄,相关方向之间交叉融合度高,而院系行政管理划分过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0729日,全国首次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肯定了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明确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等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了新时代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改革思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支撑“中国制造2025”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提高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实现我校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学校全面实施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在系统总结学校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绩和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内涵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新思路和新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打造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品牌与特色。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深化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坚持育人为本、需求导向,坚持创新引领、改革驱动,坚持特色发展、质量为先,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更好地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

二、总体目标

2025年,逐步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招生机制,服务需求、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多元评价、全程监控的质量保证体系,突出培养质量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研究生规模结构更加优化,机制体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服务需求成效卓著,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学术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均衡发展,基本建成目标定位满足需要、培养规格丰富多样、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人才不断涌现的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西电品牌”。

三、改革思路

按照“立德树人方向正、服务需求站位高、提高质量内涵实、追求卓越目标远”的总体要求,坚持“红色基因立德树人,突出特色服务需求,机制改革提高质量,领军计划追求卓越”的工作思路,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教育规律、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评价机制、加强质量保证,着力破除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子,着力创新课程改革新思路、科研育人新途径、产教融合新模式、质量评价新机制、国际合作新形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机制,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四、主要任务与举措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为改革方向,把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高度融合,聚焦学校研究生教育关键和难点问题,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发展,实施以培养机制改革为抓手的六大改革任务与举措:

(一)坚持立德树人,“教”与“育”同频共振全面育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研究生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创新为重、全面发展”理念,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为基础,实施“思想立魂、创新立身、规矩立基”三大育人计划,着力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

1.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鼓励研究生以服务行业产业重大需求和解决科学领域关键问题为导向,扎根祖国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为研究生到国家关键领域、关键岗位工作创造条件,引导研究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注重实践育人,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加社会实践要求,加强劳动教育,健全志愿服务体系,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技服务、支教扶贫、学术服务、社会考察等活动,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涵养家国情怀;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探索党支部向实验室和课题组等最活跃的基层组织延伸,促进党建和研究生培养、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及创新创业深度融合,激发学术创新的组织动能。

2.凝练红色基因思政特色,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挖掘教学体系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程内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注重课堂育人,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西电红色基因融入教学和课程体系,融通红色资源优势和信息学科优势,打造“思政课程+人工智能”“信息强国+课程思政”特色育人体系。开设《科学道德与学风》《工程伦理》等公共必修课,着力提升科学伦理、工程伦理和人文素养,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3.建立导学思政育人体系,师生教学相长教育同频共振

深入挖掘以导学团队为载体的育人优势,着力开展研究生导学思政育人模式创新。依托导学团队配备思政工作队伍,强化导师育人职责,优化完善班级、导学团队思政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制定导学团队评价标准和激励政策,构建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科学高效的研究生思政工作机制。营造三好三有导学文化氛围,建设学术发展与思想引领相融相通的团队价值体系,形成师生教学相长、同频共振新局面。

4.把握研究生思政教育规律,精准反馈立德树人成效

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政工作评价监督体系,发布年度《研究生思政状况白皮书》和《研究生思政教育质量报告》,精准把握研究生思政教育规律;以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构建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定期开展研究生满意度调研,科学精准地反映学校、培养单位、职能部门及导师等主体的立德树人成效;加强对研究生的价值引领,通过“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评选及时发现和重点培养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为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数据依据及改革方向,在强化评估反馈中持续提升育人能力。

(二)促进科教融合,“研”与“研”相互支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密切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把握发展趋势,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和行业领域最新科技动态充实到课程内容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研究生科研实践,构建目标定位清晰、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支撑到位、学位论文选题先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进一步提升课程体系对人才知识体系构建、学位论文选题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支撑度,建设能够体现学科优势特色的课程体系。系统梳理现有课程和内容,删除陈旧内容,整合相近课程。重视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提升科研成果对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支撑力度,鼓励开设能够反映学科、技术前沿的新课程,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以此为契机,建设核心课程,每个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建设23门核心课程,体现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与重点行业企业合作,加强案例课程和校企联合课程建设,呈现实际工程应用场景,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突出电子信息特色优势,提升学校优势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影响力。将网络教育资源纳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在线学习优秀开放网络课程。面向优势学科启动“全英文课程建设计划”,制定全英文培养方案,促进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实施“海外优质课程引进计划”,引进国际知名教授、学者、行业领军人物来校讲学,提升研究生课程的前沿性和先进性。

改革教学组织方式,科学设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鼓励开展研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鼓励课程组开课方式,多个教师共同开设一门课程,各自发挥专业特长,提高课程讲授质量。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实施优质课程共享,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优化课程考核方式,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学生、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科学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鼓励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信息化对教学的支撑,异地联合培养通过同步直播互动平台,达到异地同堂的效果。吸纳优质网络教学资源,鼓励研究生选修优秀网络开放课程,进行学分认定。

2.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加大科研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撑度,鼓励研究生围绕学科前沿基础问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防重大科研项目、行业技术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选题,开展前沿性、探索性研究,产出独创性成果,攻克工程技术难关,解决“卡脖子”问题。研究生招生指标向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倾斜,向基础研究倾斜。设置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鼓励研究生担任PI,解决科研难题,攻克技术难关。探索实施科研项目博士研究生专项计划,由导师科研经费负担学生的全部培养成本,逐步建立科研经费支撑博士培养的新机制。

3.实施专项培养计划,培育关键领域未来领军人才

瞄准电子信息关键领域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学校在数学、物理、密码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国家急需学科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突破体制政策限制,统筹教育资源条件,创造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实施电子信息关键领域未来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一人一计划”名师大家团队一站式指导,国内外名校交叉联合培养多师育人,依托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帅才”和科技领军“将才”,为国家推进科技创新和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

(三)深化产教融合,“内”与“外”协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继续深化学校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合作项目为依托,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平台的项目制培养模式”,以国家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校企双师指导,加大案例课程和校企联合课程的开设力度,加强专业实践体系建设,提升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水平和层次,有效汇聚优质社会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校内校外多方协同共构人才培养新体系。

1.全面修订培养方案,推进分类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研究生分类培养,探索实践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突出案例教学,依托联合培养基地,采用“项目制”的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水平,形成规模效应,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打破“学科方向近,学院划分细”造成的人才培养壁垒,以学科和领域方向为依托,统筹设计培养方案,推动课程共享,跨学院、跨学科、联合企业多师指导,注重服务社会需求,顺应学科发展规律,突出学科领域特色,尊重人才个性需求,从体制机制上促进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强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强调以重大科研为依托,科教融合科研育人。突破唯论文的学位成果形式,学术论文、软件、硬件、专利、行业标准、产品等均可认定为学位成果。

2.拓展联培基地建设,支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在研究生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企业科研实践平台、场地、企业导师等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对外拓展,建设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构建研究生专业实践体系,拓展各项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依托地方政府、重点行业企业工程项目,开展产教融合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和技术攻关的能力,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国家级和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突出特色,提升水平。依托学校各级异地研究院,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依托国家重点行业企业,建设特定领域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设置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专项,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加强各级、各类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研究生专业实践体系。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拓展特定专业领域工程技能训练营活动,有效衔接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入职培训。

3.创新管理模式机制,保障多方协同育人质量

专业学位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具有多模式共存、多地域互动、多领域协同的特点。学校将继续深化实践形式上耦合度松、关系上紧密度高的“分布式”协同育人管理模式,从师资队伍配置、管理机构设置、培养方案制定、质量保证监控、资源配置保障等方面,规范各级各类联合培养基地的运行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培养质量要求,落实企业导师职责,确保联合培养质量。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多地互动课堂,异地同步指导,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指导人才培养各环节。

(四)落实导师责任,“导”与“用”和谐共存全方位育人

以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指导水平为出发点,完善导师培训体系,拓展导师能力提升渠道,构建导师交流平台,完善导师选聘考核机制,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第一责任人意识,支持鼓励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言传身教示范作用,引导师生共建和谐导学关系,教学相长。

1.改革导师考评机制,落实导师岗位职责

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突出导师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职责。完善导师选聘标准,分层分类制定导师选聘与考核办法,出台企业导师的选聘与考核办法。完善评聘分离的岗位机制,导师资格认定注重思想品质、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审核,岗位聘任注重师德师风、培养条件、育人能力和指导精力投入的考核。科学评价导师指导水平和成效,包括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投入精力、育人实效等。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分别制定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企业导师和兼职导师岗位职责,制定导师行为守则和研究生行为守则,招生阶段导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签署承诺书。

2.健全指导过程评价,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研究生导师指导过程监督,引导导师正确处理“导”和“用”的关系,在日常交流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树立远大抱负;在科研项目用人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科研工作,完成学位论文。从指导次数、内容等方面明确导师指导的要求,加大过程管理。通过调查问卷、督导督查和评课评导等途径构建导师指导过程评价体系。开展“优秀研究生导师”和“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活动,树立导师指导典型,激发导师责任心与荣誉感。

3.构建导师培训体系,提升导师育人能力

研究生导师育人能力提升为目标,构建校外典型示范、学校重点指导、学院全覆盖的导师培训体系,通过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调研考察、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强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所有导师日常学习交流,对导师的岗位职责、管理规范、指导经验、指导能力做系统培训。组织资深导师传授经验,帮助新导师理解职责、熟知规则、分享经验,形成老中青导师团队“传帮带”梯队,全面提升指导能力。鼓励专业学位导师定期到企业挂职,对企业导师加大培训。积极拓展导师能力,开展海外研修,创建导师在线沙龙,确保交流互动常态化。设立导师全面育人教改项目,鼓励导师开展系统的教育研究,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五)体现多元特征,“多”与“准”凸显构建分类质量保证体系

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学生层次、培养类别、育人模式等,尊重个性化需求的多元特征,构建以分层、分类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多元评价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构建全程三级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全过程动态监测研究生培养质量,反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1.丰富学位成果类型和形式,建立健全多元精准评价体系

构建“思想政治+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学位成果”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元评价体系,引导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研究生培养,丰富学位成果的形式,学术论文、软件、硬件、专利、行业标准、产品等均可认定为学位成果。建立同行专家库,精准评价学位成果,突出对学术水平、应用价值和成效的评价,弱化对数量的要求,引导研究生潜心研究,产出高质量原创性成果。建立多元评“优”评“奖”制度,突破仅依据学术论文的“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实施“优秀学位获得者”评选,注重对人的全面评价。

2.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构建全程三级质量保证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以导师指导为核心,以过程管理为手段,健全导师、学院、学校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的前期监控,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预答辩和论文评审的中期监控,以及答辩后校内抽查评估的后期监控,各环节互相关联,层层把控,共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堡垒。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公示学位委员会关于异议问题的决策,学术不端行为处理阳光化。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督导委员会的作用,对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引入学生评教机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3.提升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水平,构建教育质量大数据平台

设计研究生教育全过程质量跟踪体系,构建质量评估模型,设置关键数据观测点,全过程、全方位采集研究生招生、培养、授位各环节的数据,注重党建工作、导学关系、就业趋向、网络思政、心理健康和校园满意度等六个维度的相关信息的采集,构建研究生教育大数据平台,实时动态观测,适时进行预警、分流选择。根据学位授予层次、类型和学科专业特点,确定质量评估标准,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研究教育规律,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发展。

(六)创新机制改革,“并举助推质量内涵发展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创新机制改革,促进各项任务举措落地实施,激励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发展,是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最终目的。

1.深挖科研经费使用办法,形成研究生教育经费池

充分利用国家拨款、学校投入、学院投入、导师投入和社会捐赠等渠道,筹集经费,形成研究生教育经费池。经费池应合理规划、统筹使用,主要用于资助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研究生自主项目扶持基金、研究生奖助金体系升级、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与学术交流、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研究生工作生活条件改善等,加大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度,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2.以投入和质量为导向,重构资源配置体系

深化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依据“投入配置指标,质量配置经费”的原则,实施“基准指标+竞争指标”的招生指标分配方案。基准指标数量依据学院学科类型和博导数测算,竞争指标支撑有组织的科研工作开展,由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竞争性争取。鼓励学院、导师通过设置专项奖学金、科研助理岗位、教学助理岗位、吸收社会捐赠等形式,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研究生招生指标向经费投入多的学院、学科、平台和导师倾斜。支持学院、导师严格学业管理,指标向培养质量高、就业质量好的学院和导师倾斜。对培养质量低的学院和导师,核减招生指标,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撤销学位授权。

五、管理与保障机制

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是统筹全校资源、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大事,涉及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本科生院、科学研究院、发展规划部、国际合作与交流部、财务与资产管理部、后勤保障部、党政办公室、资源保障部,以及各学院、各科研平台等多个部门单位,需要全校通力协作,上下共同努力,推进改革落地生效。

(一)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改革方向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的改革方向。全校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研究生教育意识形态阵地。各二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要把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纳入重要议题,认真研究部署,积极推进落实。全校合力改善保障条件,新建科研实验楼与研究生公寓,提升校园环境的品质,改善研究生住宿条件。

(二)落实主体责任,明确责任分工

学院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全面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授位、质量监控、导师队伍建设等。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实际,积极申报研究生教育改革专项。推进导师组指导制,实施“主”+“副”导师组指导制度,切实发挥名师的导学和引才效应,强化导师间的团队协作,发挥大团队大平台人才培养的优势,打破人才培养壁垒,跨学科跨学院交叉合作,提升研究生培养效力和优质生源吸引力。导师团队成员可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院,主导师由科研团队负责人或团队其他知名导师担任,副导师按照招生指标限额执行。

(三)加强组织管理,落实改革任务

学校成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领导、部署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相关工作,研究、审议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及重大政策。成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组,负责全面推进和督促学校各部门及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涉及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事项,主要包括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生管理、发展规划、科学研究、本硕博贯通培养、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国际化发展等。成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负责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拟订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规章制度、年度工作计划,指导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考核工作成效。

(四)完善经费机制,保障改革成效

健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经费保障机制,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项目制管理模式。为促进研究生综合改革的落实,确保各领域改革顺利推进,学校将重点改革任务分解为“八大专项计划”(详情见后),以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实施项目带动,以项目定预算,加强八大专项子项目的前期论证与立项评审。确保学校经费预算的支持力度,保障各项改革任务按计划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改革成效。

结束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将研究生教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学校以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为方向,通过全面客观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问题、集思广益充分调研,形成适应学校发展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以全面提高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打造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西电品牌与特色。

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专项计划

为推进落实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学校拟定“八大专项计划”,鼓励学院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专项计划按照学院自愿申请、研究生院审核后资助试点的方式开展,相关资源向试点开展专项计划的学院倾斜。

 

 

 

 

 

 

 

 

 

 

 

 

 

 

 

 

 

 

 

 

 

      

· 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 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

· 网站地址:http:/

电 话: 029-81891793

传 真: 029-81891793

邮 箱: yjsy@xidian.edu.cn

招生咨询联系方式

电话: 029-81891244

传真: 029-81891244

邮箱: yzb@xidian.edu.cn

研究生工作

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教育